短視損失厭惡指的是如果損失厭惡的投資者不去頻繁評估他們的投資績效,則他們會更愿意承擔風險,即評估期越長,風險資產越有吸引力,風險溢價也就越低。最早由Benartzi和Thaler提出。該理論構建于“預期理論(prospect theory)”與“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的基礎之上,對應地內化了“損失厭惡”和“短視”這兩種投資者的行為特征。
短視損失厭惡的一次實踐應用于1999年2月,以色列最大的共同基金管理人Hapoalim銀行宣布將每月披露一次業(yè)績改為每三個月披露一次。這樣就使那些依賴從銀行獲得業(yè)績信息的投資者獲取信息的頻率下降,從而使投資者更愿意持有其基金。
會計網所有內容信息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820538167。
滬公網安備 31010902002985號,滬ICP備19018407號-2, CopyRight ? 1996-2025 kuaiji.com 會計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中央網信辦舉報中心